大家好,山粮糜子65度酒价格表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山粮糜子酒52度18年的多少钱一瓶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山粮糜子65度酒价格表和山粮糜子酒52度18年的多少钱一瓶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山粮糜子酒是纯粮食酒吗
是粮食酒,山粮糜子酒是新疆名酒,山粮糜子酒采用杂粮糜子酿造。此酒其口感甘苦有味,具有酒香浓郁、细腻、入口甘冽、落口柔顺的特点。以精选的糜子、优质的泉水和纯手工酿造的山粮酒具有酒香浓郁、细腻、入口甘冽、落口平和,饮后不上头、不头疼的独特风格。
请问红酒 白酒 黄酒是怎么回事 怎么区别
一黄酒的种类
黄酒的种类繁多,现代则按黄酒中所含的糖份来分。
1琳琅满目的黄酒品种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酒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大,品种琳琅满目。酒的名称更是丰富多彩。最为常见的是按酒的产地来命名。如绍兴酒、金华酒、丹阳酒、九江封缸酒、山东兰陵酒等。这种分法在古代较为普遍。还有一种是按某种类型酒的代表作为分类的依据,如"加饭酒",往往是半干型黄酒;"花雕酒"表示半干酒;"封缸酒"(绍兴地区又称为"香雪酒"),表示甜型或浓甜型黄酒;"善酿酒"表示半甜酒。还有的按酒的外观(如颜色,浊度等),如清酒,浊酒,白酒,黄酒,红酒(红曲酿造的酒);再就是按酒的原料,如糯米酒,黑米酒、玉米黄酒、粟米酒、青稞酒等;古代还有煮酒和非煮酒的区别,甚至还有根据销售对象来分的,如"路庄"(具体的如"京装",清代销往北京的酒)。还有一些酒名,则是根据酒的习惯称呼,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江南一带的"老白酒"等。除了液态的酒外,还有半固态的"酒娘"。这些称呼都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要想准确知道黄酒的类型,还得依据现代黄酒的分类方法。
2最新国家标准中黄酒的分类法
在最新的国家标准中,黄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黄酒。按黄酒的含糖量将黄酒分为以下6类:
干黄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国家标准中,其含糖量小于1.00g/100ml(以葡萄糖计)。这种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糖很低。在绍兴地区,干黄酒的代表是"元红酒"。
半干黄酒:"半干"表示酒中的糖份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份。在生产上,这种酒的加水量较低,相当于在配料时增加了饭量,故又称为"加饭酒"。酒的含糖量在1.00~3.00%之间。在发酵过程中,要求较高。酒质厚浓,风味优良。可以长久贮藏。是黄酒中的上品。我国大多数出口酒,均属此种类型。
半甜黄酒:这种酒含糖份3.00~10.00%之间。这种酒采用的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到发酵醪中,使糖化发酵的开始之际,发酵醪中的酒精浓度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速度,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少,对发酵醪中的产生的糖份不能转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份较高。这种酒,酒香浓郁,酒度适中,味甘甜醇厚。是黄酒中的珍品。但这种酒不宜久存。贮藏时间越长,色泽越深。
甜黄酒:这种酒,一般是采用淋饭操作法,拌入酒药,搭窝先酿成甜酒娘,当糖化至一定程度时,加入40-50%浓度的米白酒或糟烧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酒中的糖份含量达到10.00-20.00g/100ml之间。由于加入了米白酒,酒度也较高。甜型黄酒可常年生产。
浓甜黄酒,糖份大于或等于20g/100ml。
加香黄酒:这是以黄酒为酒基,经浸泡(或复蒸)芳香动、植物或加入芳香动、植物的浸出液而制成的黄酒。
3淋饮酒、摊饭酒和喂饭酒
这是按酿造方法对黄酒分类时的称呼。按这种方法分类,可将黄酒分成三类:
淋饭酒:淋饭酒是指蒸熟的米饭用冷水淋凉,然后,拌入酒药粉末,搭窝,糖化,最后加水发酵成酒。口味较淡薄。这样酿成的淋饭酒,有的工厂是用来作为酒母的。即所谓的"淋饭酒母"。
摊饭酒:是指将蒸熟的米饭摊在竹篦上,使米饭在空气中冷却,然后再加入麦曲、酒母(淋饭酒母)、浸米浆水等,混合后直接进行发酵。
喂饭酒:按这种方法酿酒时,米饭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批加入。
4麦曲黄酒、小曲黄酒、红曲黄酒、乌衣红曲黄酒
黄酒还可按酿酒用曲的种类来分。如小曲黄酒,生麦曲黄酒,熟麦曲黄酒,纯种曲黄酒,红曲黄酒,黄衣红曲黄酒,乌衣红曲黄酒。
二机械化黄酒生产
1酿酒原料及其予处理技术
传统的黄酒原料是糯米及粟米,由于糯米产量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通过改革米饭的蒸煮方法,实现了用粳米和籼米代替糯米的目的。酒质保持稳定。80年代,还试制成功玉米黄酒,地瓜黄酒。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原料来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籼米、粳米、早稻籼米、玉米等原料酿制的黄酒的感观指标和理化指标都能达到国家标准。米饭的蒸煮逐步由柴灶转变为由锅炉蒸汽供热。已采用洗米机、淋饭机,蒸饭设备改成机械化蒸饭机(立式和卧式),原料米的输送实现了机械化。
2黄酒的糖化发酵剂的革新
传统法使用天然接种的传统酒曲,耗粮多,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现代主要从两方面加以改良。一是对酿酒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从全国各地的酒曲中分离到不少性能优良的酿酒微生物。二是制曲工艺的改进。传统制曲多为生料制曲,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了纯种熟麦曲,使出酒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近多年来,还广泛采用麸曲及酶制剂作复合糖化剂,采用纯培养酵母。近年来,还采用活性黄酒专用干酵母用于酿酒。
3发酵工艺的改革
在20世纪中期,国家组织力量对绍兴酒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60年代起,开始用金属发酵大罐进行黄酒的发酵。现在已有30立方米的发酵大罐。并建成了年产1万吨黄酒的大型工厂。由于大罐发酵和传统的陶缸发酵有很大的区别,在发酵工艺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良。传统的后酵,是将酒醅灌入小口酒坛,现在也已发展到大型后酵罐,后酵采用低温处理。碳钢涂料技术也普遍用于大罐。
4黄酒的压榨
传统的压榨,采用木榨,20世纪50代代开始,逐步采用螺杆压榨机,板杠压滤机及水压机。60年代设计出了气膜式板框压滤机,并推广使用。提高了酒的出率。
少数民族酒的类别
少数民族先民们最先发现、最早饮用的酒是果酒,少数民族酒文化的曙光从果酒中泛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果酒的酒香飘逸不绝;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酒类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水酒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而在少数民族酒文化史上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是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是绚丽的乐章;元明以后,烧酒(白酒)踏上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舞台;在长期的酿制、饮用中,人们对酒的性能、功效逐渐认识,并加以利用,各种药用、保健型配制酒,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果酒
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是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宝地,第一缕幽幽的酒香就是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茫茫林海中飘起的。
1.葡萄酒
我国最早的葡萄酒,是现新疆地区酿制的。《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内地汉族地区虽然在周代已有人工栽培葡萄的记载,但这些原生葡萄品种果小味酸,很少食用和酿酒。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优良葡萄品种,内地才大量种植葡萄并用以酿酒。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滇时,在昆明、大理等地都品尝过当地人用葡萄酿制的美酒;明代,徐霞客漫云南,也记述过品尝葡萄美酒的事实。
2.树头酒
树头酒的配制过程最富特色。早在元、明之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少数民族“甚善水,嗜酒。其地有树,状若棕,树之稍有如竿者八九茎,人以刀去其尖,缚飘于上,过一霄则有酒一瓢,香而且甘,饮之辄醉。其酒经宿必酸,炼为烧酒,能饮者可一盏”《百夷传》。清初,树头酒就果实直接取汁酿制的方法还常见于权威性的官方文献中,清康熙《云南通志·土司》中有如下记述:“土人以曲纳罐中,以索悬罐于实下,划实取汁,流于罐,以为酒,名曰树头酒。”据考证,树头酒的树种,属热带椰子之类,其果实可以从花梗处取饮液汁,因内含糖质,可即用于酿酒。这种不用摘取果实,而是将酒曲放在瓢、罐、壶之类的容器中,悬挂在果实下,把果实划开或者钻孔,着实令人大开眼界。清末民初,树头取酒的办法仍残存于滇西、滇南少数民族之中,现已不可多见。
此外,少数民族的果酒种类还很多。常见的有刺梨酒、桑椹酒、山楂酒等,许多家植水果也用以酿酒。云南寻甸苗族的雪梨酒,还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吃了雪梨酿的酒会破坏夫妻感情,再吃一回雪梨酿的酒又会恢复夫妻感情。”
二:水酒
水酒,即发酵酒,用黍、稷、麦、稻等为原料加酒曲经糖化、酒化直接发酵而成,汁和滓同时食用,即古人所说的“醪”。水酒是我国少数民族酒中品种最多。饮用最为普遍的一类。如朝鲜族的“三亥酒”、壮族的“甜酒”、高山族的“姑待酒”、瑶族的“糖酒”、藏族的“青稞酒”、纳西族的“窨酒”、普米族的“酥理玛”等均属此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酵酒又称为白酒,并按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甜白酒和辣白酒两类。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渗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凉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但如果把酒饭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较快。拉枯族用糯米为原料,筛去细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酿。酿制方法是,用热水浸泡原粮再煮沸,取出后趁热用木甑蒸透,控装在陶罐内,撒上自制酒曲,约一小时后即可饮用,其味清凉甜美。甜白酒实质上是在粮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过程即将开始时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隐约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饮料。各民族酿制甜白酒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已有商品化生产。明初,徐霞客由云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峡,“有数家当南峡,是为弯子桥,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可见,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为商品,供山峡古道上匆匆过往的商旅“连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甜白酒煮鸡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来,相袭成俗。时至今日,每逢佳节良辰,泡米蒸饭酿白酒仍是许多少数民族最要紧的节前准备工作之一。白酒煮鸡蛋还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区“产妇必食”。
辣白酒是以大米、糯米、玉米、大麦、小麦、青稞、粟、稗等粮食为主要原料酿成的低度原汁酒,属黄酒类。各族群众酿制水酒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中后期形成的彝族、傣族等许多民族的文献典籍中,已有辣白酒的酒曲配制与酿造的记载。在明代,水酒酿造已经进入酿酒的理论总结阶段。
1.满族糜子酒
满族的传统饮料。“糜”,即黄米。其作法是;将大黄米用水浸泡之后上锅蒸熟,装人坛中,将原米汤一同兑入,米汤不足可加水,之后加黄酒曲搅拌均匀,2日后即可饮用。
2.彝族辣白酒
彝族普遍喜欢畅饮辣白酒,也善于酿制辣白酒,以糯米为首选原料,大米次之,玉米再次之,高粱、粟、稗等粮食亦可用于酿制。酿制辣白酒的基本步骤是:
a、浸泡或煮熟原料:将用以酿酒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泡透心或煮熟。
b、蒸饭:将浸泡透心或煮熟的原料粮装在甑子内用猛火蒸透这时的原料相称为酒饭,蒸酒饭的甑子以木制或竹制为佳。
c、凉饭;酒饭蒸透后出甑,放在干净的竹席或笤箕上,摊开,使酒饭自然降温变凉。夏天须凉透,冬天则由于气温较低,酒饭降到手触有温暖感为止。用纱布包住酒饭,猛然抛在事先准备好的凉开水中,又立即取出,滤水后摊开即可,这种强制性快速降温法,叫做“白龙过江”。
d、撒曲装罐:酒饭凉到符合要求后,撒上酒曲,再淋少许凉开水,搅拌均匀即可装入清洗晾干的罐中。酒曲以自己挖掘采集植物配制的土酒曲为佳。装罐时,可直接入罐盛装,亦可在罐底放置竹筛或其他竹编滤器,使罐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分开酒糟和酒汁,使酒液清爽。
e、出窝:酒饭入罐后,l-2天完成粮食中淀粉的糖化,形成甜白酒;5-7天后,由于酒曲中酵母菌的作用,完成酵化,酒香浓郁的辣白酒即告酿成,这时即可取出饮用或贮存了。由于酒饭装罐后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利于发酵,常将酒罐放在靠近火糖的地方,或是埋在米糠内,严冬时节,甚至用棉被来裹捂,所以,这种酿造白酒的过程也叫“捂白酒”。
f、贮藏:白酒饮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原汁取饮,二是根据酒汁浓度或口味需要,兑入适量的凉开水饮用。暂时不用,即行贮藏。贮藏的方法是,把辣白酒取出,装入洁净的陶罐中,再用草灰制成的稀糊裹紧罐塞,以避免透气。用这种方法贮藏水酒,夏天可保存约20天,冬天贮存可长达数年,贮存时间越长,酒味越是醇厚,酒劲越加绵长。“彝家老酒”,就是这类长期贮藏的水酒。积年贮藏的水酒,取出后酒香扑鼻,糟与汁已完全分离。糟浮酒面,已薄如蝉翼;酒液清彻亮丽,略呈黄褐色。饮用时醇香爽口,绝无挂喉、刺鼻的感觉,饮用后神清气爽,不打头,酒劲悠然绵长,善饮者也常常不胜其力。
3.纳西窨酒
窨酒是滇西纳西族独创的地方水酒。早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创制。窨酒的原料是滇西所产的优质稻米,配制方法按发酵法为传统工艺操作,泡米、蒸饭、凉饭后,授曲搭窝,使酒饭糖化。装罐或装缸后,以糟烧白酒代水落罐,形成盖面,低温发酵约月余,即可取出榨酒,分缸澄清后,再密封贮存陈酿即成。
4.“酥理玛”
酥理冯是滇西北普米族、纳西族、白族的传统佳酿,为敬神祭祖驱邪等活动所必备。酥理玛以优质大麦为主要原料。酿造时,首先要把加工的粮食淘洗干净,然后把它放进锅里煮,直到籽粒快要煮熟时,取出晾冷,再按一定的比例撒上酒曲并搅拌均匀,然后放进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后,就会散发出酒味,此时就把它密封在大坛子里。到一定时候,拔出坛塞,放入适量清水,再如前盖严,待2-3小时后即可将坛里的清水倒出来,即成。绵和醇香,清凉可口,尤其适宜于炎热的夏季饮用。
5.哈尼族紫米酒
滇南谷地、红河两岸的哈尼族以当地所产的优质紫米发酵酿造而成的紫米酒,是接待宾客的最佳饮品,清末民初即已远近闻名。此外,种植紫米的傣族、彝族、景颇族也有酿制紫米酒的传统。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哈尼族聚居区的群众尤其擅长于酿制。
6.苗族米酒
滇东南苗族聚居区的苗族以大米或糯米酿制水酒,方法与彝族水酒基本相同。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苗族群众常用以佐餐,“白酒泡包谷饭”是滇东南苗族的传统饮食习俗。
7.布朗族翡翠酒
翡翠酒是布朗族群众以糯米原料酿造的水酒,其制作方法与其他民族酿造水酒的方法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糯米发酵成酒后,布朗族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叶片将糟与汁滤开,酒色透明清亮,呈翡翠色,是布朗山寨接待亲朋好友的上等饮料。
8.僳僳族“拉酒”
云南怒江峡谷的僳僳族酿制和饮用的水酒“拉酒”,因饮用方法而得名,独具特色。僳僳族以小麦、玉米、高粱、稗子等为原料,煮熟蒸透后,拌上酒曲,密封贮存在瓦罐中发酵成酒渣。佳宾临门时,取出适量的发酵酒渣,放在锅中或盆中,置于火塘火上,饮者团团围坐,主人不断往锅中或盆中加水,一面拉滤酒渣,一面斟酒敬客,直到酒味淡时为止。
9.佤族“布来隆”
滇西阿佤山区的佤族称水酒为“布来隆”。最好的“布来隆”是用小红米为原料酿制的,此外,大米、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粟、稗均可用以酿造。佤族酿造“布来隆”的方法与僳僳族“拉酒”的制作过程基本相同。首先是做酒饭,将原料粮磨细蒸熟后,拌上酒曲,让其发酵后,晾干,用瓦罐之类的容器密封贮藏。需要酒时,将晾干储存的酒饭按需求量取出,装入酒罐内,加上凉开水后,均匀搅拌,泡上10小时左右,即成水酒。这也正是佤族把酿制水酒称为“泡酒”的原因。佤族多在头天晚上泡酒,次日饮用。饮用时,用备好的细竹弯管插入酒罐内,把酒汁从底部吸出,使酒糟和酒液自然分开。家中自饮时,吸出的酒装在碗内。若需野外劳作时喝,则让酒流人葫芦内以便携带。
10.独龙族水酒
滇西北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嗜饮水酒,其酿制方法也别开生面。独龙人酿制水酒多用玉米,也可用大米、高粱、稗等。他们将原料粮磨碎煮熟或蒸透后,晾凉,拌上酒曲,在地上挖掘一个罐形的土窖,窖的底部和四壁用干净肥硕的芭蕉叶铺垫,将酒饭放在窖内,再层层盖上芭蕉叶,使酒饭与土层完全隔离,用稀泥封闭窖口,在窖口上燃一堆火,使酒窖内的酒饭在一定的温度下发酵。3-4天后,去火,在窖口上钻一个小孔,凑近孔口嗅其中冒出的热气。若有酸败之味,即放弃不用;若热气中散发出芬芳的酒香,则小心地扒开泥土,以防泥土落窖。拉开芭蕉叶后,取出已发酵的酒饭盛罐中,搅碎舂捣,滤糟取汁即可饮用。独龙族常在滤出的酒斗中兑上清凉的山泉水,饮之甘美醇香,消暑解渴。
11.拉祜族米酒
拉祜族喜饮米酒。糯米为其首选原料,大米、玉米亦可用于酿制。制作方法与佤族“布来隆”等水酒的酿造基本相同。
12.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土族等民族的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及云南等藏族及土族聚居区,是一种度数很低的酒。制作方法颇为简单:先把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使其发酵,2-3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即成。青稞酒呈淡黄色,味微酸,是一种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酒精含量较少,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三种。埋藏3-5年的陈酒,呈蜜状,饮之味浓,香气袭人。
13.奥崩
珞巴族的传统水酒,流行于西藏珞渝的马尼岗和梅楚卡地区。一般以玉米为原料酿造,间或用鸡爪谷和达谢(一种以棕类乔木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其制法是:先将玉米煮熟,放入酒曲伴匀,装人葫芦密封发酵一段时间即成酒酿。饮用时,装在一个竹制的过滤容器内上浇凉水,流经酒酿,下端滤出的即为水酒。
14.麻苛列
亦称“浊酒”,为朝鲜族的传统饮料,流行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以大米为原料、以大麦为酒曲酿制而成。酒色白而味甜。多在冬季酿制,度数较低。
15.醉酒
黎族传统饮料,流行于海南。酿法有两种:其一,用糯米为原料,用水浸泡半天后捞起放进甑里蒸熟。晾干后,放进用芭蕉叶密封的箩中。第三天后便可发酵,并散发出芳香的酒味。第四天就有酒汁滴下,称为“酒滴”。第七天后,酒便酿成。此时,将其挪入坛中密封,埋于地下,时间越长酒味越浓,酒味越好。其二,将糯米饭团拌以适量的酒饼,放人陶盆里,用芭蕉叶密封盆口,7天后酿成。其特点是,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酒味醇甘,是健身的滋补品。
16.姑待酒
亦称“嚼酒”,为高山族的传统饮料,流行于台湾西南沿海地区。《诸罗县志·番俗考》记载道:“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姑待酒味甘酸或微酸。外出劳动,盛于葫芦中,兑以泉水饮用。
三:烧酒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称。
烧酒起源于唐朝,至宋元以后逐渐普及。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烧酒的制作方法做了这样的描述:“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取酒滴。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少数民族地区烧酒始于何时,未见确切的记载。最迟在明代中后期,偏僻山区的少数民族也已经熟练地掌握蒸馏酒的技术了。至明末清初,少数民族的烧酒酿制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中原地区的酿制的水准不相上下,滇中地区元谋盆地一带:“所称谷者,皆稻也。诸谷犹常产,而唯高粱为最。高粱有二种,其黏者为酒露,可敌汾酒,名甲滇南。”同一时期,昆明的南田酒、武定的花桐酒。大理的鹤庆酒,“其味较之汾酒尤醇厚。”清代以来,烧酒酿制技术在各少数民族中迅速普及。至今,不能掌握烧酒酿制工艺的民族仅有少数。
1.小锅酒
云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区的群众善于酿制烧酒,因制作过程中蒸烤是中心环节,故称酿制烧酒的过程为烤酒,又因蒸烤是在家庭小作坊中以小灶、小锅来完成,其成品酒习惯上也称小酒。小锅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五米、苦荞,也常用稻谷、稗子、粟、薯等。酿造小锅酒的过程分两个阶段:一是捂酒饭。将备好的原料粮浸泡透心或煮熟,摊开,晾凉,撒上酒曲并搅拌均匀,然后装入瓦罐或专用的小酒窖内,封盖发酵。二是烤酒。烤酒器具有大、小铁锅各一口,木制酒甑一只,酒漏一个,引酒管一根,贮酒器一个。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加火把水煮沸,使强烈的蒸气上升,把酒饭内的酒气蒸出上升到大锅底部,快速凝聚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顺着引酒竹管流到贮酒器内。彝家小锅酒醇香爽口,清心提神。传统以自酿自饮为主,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2.焖锅酒
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先把选择好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湿,再放入普通的饭甑中蒸数小时,蒸到谷物绽皮露心时,抬到打扫干净的房顶上,摊开晾凉后,再撒上酒曲,搅拌均匀,装进一个专用于贮存酒饭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团团捂紧使酒饭发酵。发酵时间观气温高低而定,短则2-3日,长则8-10日。到酒饭发酵流出汁液时,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严缸口,发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焖酒了。焖酒时,蒸酒饭用的木甑是圆台形的,甑内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锅、瓢、盆、剖开的葫芦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个盛冷水的铁锅,锅内的水随时撤换以保持冷凉。甑底的水锅水加热沸腾后使甑内的酒饭蒸气上升,在甑顶的锅底凝结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时间后,要抬一日盛着冷水的锅,取酒品尝,这叫头道酒,一般度数较高;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锅继续焖酒,再焖出的酒度数逐渐降低,称二道酒。
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3.蒸酒
云南怒江两岸的怒族和僳僳族称烧酒为蒸酒,蒸酒之名,缘自酿造中以蒸为主要工序。蒸酒的首选原料为玉米,也有高粱。稻谷、荞、粟。制作过程与彝家小锅酒大同而小异。浸泡原粮、蒸熟酒饭、贮存发酵的程序悉同前者。蒸制烧酒时,使用的器具则有所不同。怒族、僳僳族所用的甑子是用老树原木挖空而成,甑子的中上部留一小孔插上细竹管,是为出酒槽。锅底加热时,酒气上升遇冷凝聚为酒,落入酿中的接酒器中,再通过出酒槽流出,即为成品蒸酒。先出者度数高,酒劲大;随着蒸烤时间的推移,酒度渐次降低,越后者味越寡薄。
各民族几乎者能酿造不同风味、不同品质的烧酒,除以上酒类外,滇南拉枯族的董棕树心酒、嫩包谷带核蒸酒以原料独特而别具特色。总体而言,少数民族烧酒的酿造具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发酵酒曲一般是自行配制的土酒曲,烧酒的风味与品质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土酒曲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第二,在烧酒酿造进程中,浸泡原粮、蒸烤酒饭所用的水,有相当严格的要求,有好水才能酿出好酒,是各民族的共识。大凡出好酒的地方,都是山育水秀之处,山泉清冽,溪流净琮。
第三,蒸烤的器具基本相同,酿造的程序大体相似,小锅小灶小曲烤小酒,蒸锅天锅木甑出好酒。
四:奶酒
奶酒主要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所酿造与饮用。从古代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到现在的蒙古、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都非常擅长酿造奶酒,也最喜欢饮用奶酒。元代蒙古人把马奶酒作为最重要的饮料。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掌握有一批专门酿造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
1.马奶酒
蒙古族等民族古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为防饥喝,常在随身携带的羊皮袋中装些马奶。由于整天飞马颠簸,马奶的乳清和乳滓分离开来,乳律下沉,乳清上浮并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其制作方法是:将马乳倾入羊皮袋或其它容器中,不时用木棒搅动,数日后待其发酵变酸,便可饮用。通常色白而浊,味微酿而略有膻气。若搅之7-8日乃至更长时间,则色清而味甜,且无膻昧,谓之“黑马奶”。马奶酒有滋补强身。健胃补肾和治疗肺结核的功能。>>>草原上的马奶酒马奶酒与手扒肉
2.萨林阿日喀
“萨林阿日喀”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奶酒”,汉语又称之为“蒙古酒”。它是在马奶酒的基础上通过蒸馏工艺制成的。其制作方法是:把发酵的马奶倒人锅中,上面扣一个无底木桶。木桶内侧上端有几个铁钩,将一个小陶瓷罐挂在木桶内侧的小钩上,使其悬空吊在木桶中央。木桶口上放上冷却水的铁锅。烧火煮奶,蒸气不断上升到铁锅底部,遇冷凝聚滴入小陶罐中,成为色清亮如水的液体,这就是头锅奶酒。头锅奶酒度数不高,叫“阿尔乞如”。还可以将头锅奶酒多次蒸馏,使酒的度数逐次提高。二酿的奶酒叫“阿尔占”,三酿的奶酒叫“浩尔吉”,四酿的叫“德善舒尔”,五酿的叫“沾普舒尔”,六酿的叫“熏舒尔”。六蒸六酿为上品奶酒。
正宗的北京小吃有哪些
姚记炒肝店在鼓楼钟鼓楼后面炒肝不错,还有卤煮火烧。
姚记炒肝店边上有个馄饨候,还有个爆肚冯都不错。
后海有个烤肉季,烤肉季边上有个挺小的爆肚,做的也非常好。
附近还有个京味面大王,里面也有不少的北京小吃,主要是炸酱面。
这几个你要做车,就做到地安门后鼓楼就行。
都一处烧麦,在方庄购物中心对面,也是老自号,以前门有个,但是现在拆
了,我也不知道搬到那去了。
那边有个小肠陈,在方庄派出所边上。
以上是我去过的,吃过的。
西城:
华天护国寺小吃店:护国寺街人民剧场对面,并在护国寺街西口的大街路西新开了一家分店(原北来顺),离梅兰芳故居很近,向东沿定阜街可到辅仁大学旧址和恭王府花园。
华天地安门小吃店:坐落在地安门十字路口东北角。临近景点:景山、北海后门、什刹海、钟鼓楼。
华天西安门清真饭馆:坐落在西安门西什库大街把口。离西什库教堂、北海、西四、西单很近。
华天小吃白塔寺店: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对面。
华天新城小吃店:新街口豁口南侧路东。
西来顺饭庄:和平门西交民巷把口,原来在白塔寺。早点供应部分小吃。
又一顺饭庄:黄寺大街西口路南。早点供应部分小吃。
新荣清真小吃店:新文化街和闹市口交界处东北角。本以为早没有了,最近路过发现还在。小时候在那里第一次吃卤炸豆腐和丸子汤。
南长街清真饭馆:西华门南侧路西。有部分小吃和爆肚、炒饼、炒疙瘩。炒疙瘩味道不错,其疙瘩和恩元居的一样都是手工、小炒(许多店是机制加大锅,吃起来像剩的),缺点是配菜不够丰富,最好加上点黄瓜丁和青豆嘴。
此外,六部口音乐厅路东有一家民乐轩清真锅贴馆,是原来的鸿宾楼锅贴馆。
东城:
隆福寺小吃店和白魁老号:东四隆福寺街原隆福大厦斜对面,隆福寺小吃以前非常有名,但随着东四商业街的没落和几经拆建,现已今不如昔。两家店是通着的,店面很大。
白魁老号饭庄:北新桥十字路口西北角路西。原阳春回民小吃店。白魁老号的烧羊肉和门钉肉饼很有名。此处离雍和宫、国子监、孔庙(首都博物馆)、地坛南门很近。
白魁老号饭庄:宽街十字路口东北角。此处为总店,除炒菜外也有小吃,就餐环境不错。
隆福寺小吃分店:北新桥以南十二条附近路西,店面不大,但挺干净。
隆福寺小吃分店:鼓楼东侧,店面不大。临近景点:什刹海、钟鼓楼。
隆福寺小吃分店:安定门内大街路西,104路方家胡同站前。临近景点:国子监、孔庙。
此外,隆福寺小吃在王府井北京画店旁有一商亭,但只有几种小吃,而且居然卖起了羊肉串和老玉米。
兴华美食爆肚店:坐落在沙滩红楼对面,除了爆肚外也有清真小吃,肉饼很好吃。店面不大。临近景点:故宫、景山、皇城根遗址公园。
清真瑞珍厚饭庄: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仅有小吃外卖,并设有“星月楼炸糕”专柜。
崇文:
锦芳回民饮食店:红桥市场北侧路东。离天坛东门很近。锦芳的元宵很有名,每到正月十五门前都会排起长队。前一段经营得很差。最近有所改进,卫生比以前干净了,品种也增加了。唯一不变的是肉饼,尽管大张改成小张,依然很难吃,葱太多!
锦馨豆汁店:磁器口十字路口向东路北,前些年是北京少数几个能喝到豆汁的地方,不过现在大部分小吃店都有豆汁。(注:小时候喝过,初喝者可能不习惯其味道和气味,但几次之后就上瘾了)
红湖回民小吃店:原来在龙潭北里,现因拆迁搬到了北京游乐园十字路口东北角,就餐环境太差,品种也不多,但早点还可以。
群芳回民小吃店:西花市大街路北,就餐环境不好。
老磁器口豆汁店:新近开张,红湖小吃店东侧。锦馨豆汁店改制后,部分人员另起炉灶开了这家店。
宣武:
南来顺饭庄:坐落在大观园西侧,从菜市口拆迁到此,一层是小吃,二、三层是涮羊肉和炒菜。环境和卫生较好,价钱也不贵,但地理位置较偏,人气不旺。
新华小吃店(非清真):虎坊桥十字路口北侧路西,以前主要靠豆汁出名。现正餐只有豆汁和锅贴。最近琉璃厂和新华街要被扩宽,看来此店免不了要遭毒手。
大栅栏的南来顺餐厅:大栅栏街东口,但现在主要经营西北小吃和涮羊肉、烤鸭,没见有什么北京小吃。
南来顺炸糕店:菜市口十字路口北侧路西,门脸极小,只外卖。马上要拆,去向未定。(注:炸糕不错,每次路过都要买,现已经拆迁不知道去向,打听中......)
现在卖炸糕最火的是虎坊桥工人俱乐部旁一家天津饭馆(京天红)。
(注:西四路西羊蝎子店旁的一个卖炸糕的铺子也极火,每次路过都排大队)
恩元居:前门煤市街,大力胡同口对面。恩元居的炒疙瘩据说得到了“穆柯寨”的真传。现有三鲜、木须、鸡丁、牛肉、肉沫、羊肉等六种口味,味道绝对一流,但经营状况令人堪忧,而且煤市街也面临拆迁。
通州:
小楼饭店:通州南大街北口(华联商厦后面)。通州小楼是一家清真百年老店,其烧鲇鱼号称“通州三宝”之一。(另两宝是大顺斋的糖火烧和万通酱园的腐乳)。一层设有小吃部。
还有一些国营非清真小吃店:
天兴居:坐落在大栅栏对面鲜鱼口内,炒肝最正宗,也有一些其他小吃,但包子很一般。
都一处:坐落在前门大街鲜鱼口把口,经营烧麦,二楼有炒菜。其传统名吃炸三角尚未恢复。有一家分店在方庄餐饮一条街,方庄贵友对面。
瑞宾楼:大栅栏门框胡同,特色是褡裢火烧。
庆丰包子铺:西安门清真饭馆隔壁,经营包子炒肝。以前在西单长安大戏院旁边,八十年代初非常火。北京的包子其实就是天津包子。有一家新开张的分店在大栅栏街大观楼影院对面。另一家分店在新街口丁字路口路东,新川面馆隔壁。
西四包子铺: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经营包子炒肝。现打出二友居招牌。
馄饨侯:王府井大街八面槽。分店有:1、鼓楼东侧;2、和平里十字路口北侧路东;3、东四隆福寺小吃店隔壁。
丰年灌肠馆:东四隆福寺街东口,专营炸灌肠。
明华烧麦馆:东四十字路口西北角。
梅园乳品店:台基厂路口东侧路北,此外西四丁字路口路西和前门大街路西钟表店旁的两家梅园乳品店历史更久。主要有杏仁豆腐、奶酪(非cheese)、奶卷、酪干、奶饽饽等。另外在西便门立交桥西北角还有家分店。
其他有名小吃:
户部街马记月盛斋:大栅栏门框胡同瑞宾楼西侧,那的杂碎汤量大而且用料新鲜,松肉也不错,现炸的。不过就餐环境很简陋。
爆肚冯:门框胡同廊坊二条,瑞宾楼东侧。(注:也经营北京传统涮羊肉)原老北京后门桥爆肚冯。在六里桥西贝莜面村地下有一分店。
爆肚满:陶然亭公园东门南侧路西(靠近立交桥)。爆肚满最早在东四牌楼西南角,文革前停业。
金生隆爆肚店:健德门桥西侧路北,从东直门拆迁到此。原老北京东安市场爆肚冯,几年前与门框胡同爆肚冯争夺商标权失利。
东兴顺爆肚张:前海东沿,烤肉季东侧。门脸很不起眼。新近恢复“羊霜肠”。
茶汤李:陶然亭东门南侧路东,离爆肚满不远。
李记白水羊头:珠市口西侧路北,过街天桥下。除白水羊头外,也有不少小吃。
羊头马:六里桥立交桥西北侧,西贝莜面村地下一层。西贝莜面村开张时曾汇聚8家著名小吃,但现在只剩下羊头马和爆肚冯。
爆肚王:地安门桥南侧路西,经营爆肚和门钉肉饼。据说是以前北小街那家,但不知为什么“爆肚王”招牌只挂在店内,店外只有“爆肚店”三字。
门钉李:车公庄往西,三塔寺路北。经营门钉肉饼和爆肚。
关于牛街小吃:
牛街被拆后,有几家搬到了南横西街(最近南横西街又要拆),北京卫校西侧有三家比较有名。分别是:
洪记小吃店:牛肉粒很有名,此外还经营各种粘货、炸糕、松肉等。(注:曾经在此买过1斤牛肉粒,就着1斤烙饼,一顿吃下)
老爆肚满:(与陶然亭的爆肚满不是一家,据说是亲戚)现已不卖爆肚,只卖五香烧牛羊肉夹烧饼,2块一个,物美价廉。但最近南横西街又要拆迁,“老爆肚满”又搬到了向东50米路北的青芳斋饭馆,但也只是权宜之计。(注:五香烧牛羊肉夹烧饼好吃,2元一个,下午4点后才有,天天排大队)
年糕李:各种年糕、粘货。
牛街清真小吃城:卫校东侧,但里面没什么正宗小吃(据网友推荐里面的年记酱肉、9号的肉饼、14号的羊羯子不错)。
致宾楼饭庄小吃部:教子胡同南口,小吃品种挺多,环境也不错。早点豆浆特好喝,是那种所谓有“卤水味”的。一碗豆浆加上俩糖油饼,标准的一顿北京式早餐。
还有一些小店,虽没什么名气,但各有绝活,如南横西街东口有一家小铺豆腐脑很好吃;年糕李对面的一家卖包子总有人排队。
另外,最近新开张的牛街清真超市,一楼附设小吃,只搬回了一家“年糕钱”。
关于卤煮:
卤煮的全称是卤煮火烧,又叫卤煮小肠。源自苏造肉,形成较晚。现最有名的是小肠陈,小肠陈的老店在虎坊路南横东街东口,已经拆了。各家店都是分家后其家人各自开的,并不是连锁。大多为小铺,以其女儿所开的几家小肠陈饭庄规模较大,还推出了沙锅卤煮、卤煮火锅和各种炒菜(以下水为主),就餐环境也不错。但少了那种围炉大啖的市井乐趣。
小肠陈:门框胡同廊坊二条,马记月盛斋隔壁。(注:不错,隔老远就闻着香气扑鼻,材料主要是猪下水,旁边就是清真馆爆肚冯,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小肠陈:南横东街,原老店旧址向西不远。
小肠陈:虎坊桥工人俱乐部对面,腊竹胡同内。
小肠陈饭庄:永外马家堡,西革新里路北。
小肠陈饭庄:芳群园三区(芳群路),方庄派出所隔壁。
小肠陈饭庄:安定门外,外馆斜街路南。
此外陶然亭太平街丁字路口路北,有一家陈记卤煮,味道也不错,据说和小肠陈也沾亲带故。
益众饭馆:东四十字路口往北路东,四条把口。店内有“卤煮张”招牌,老北京肉市广和楼戏园内的张记卤煮很有名,但不知此张是不是彼张。
还有几家卤煮店也小有名气,但并不算老字号:田大肠:安定门立交桥南侧路西;凯琳卤煮:虎坊桥十字路口西侧路南,经营卤煮十几年了;炒肝焦:西内大街赵登禹路口,面临拆迁;还有鼓楼东侧一家小店,卖卤煮和炒肝,在网上有点名气。
感觉还是小肠陈味道最好,价格也不贵(一般是碗底5块),但遗憾的是小肠陈的锅底里缺了白肉,其他店反而都有。
虎坊桥路口西南(南北走向),有个卖炸糕,很多人排队买。路口西南(东西走向)有个买卤煮的听说也很不错
前门有个“利群烤鸭店“不错,就是难找,是个全聚德老师傅开的烤鸭店
服务商全称:北京市崇文区利群烤鸭店
简介:本店是一座清代四合院,主营烤鸭,中餐,本店在继承
宫廷挂炉烤鸭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工序虽繁必不敢
省人力,原料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本店一律选用一级北京
填鸭,精心制作,以纯正的传统挂炉烤鸭,为广大顾客服务。
营业地址:崇文区前门东大街翔风胡同11号
联系方式:67055578,67025681
服务项目:烤鸭,中餐
服务价格:烤鸭每套65元
中国最好吃的早餐在哪里
糯米鸡,糯米鸡是美味的早餐,广东的糯米鸡真的是鸡肉做的,和粽子一样包着糯米,中心位置是鸡肉,大家平时吃糯米鸡的时候,如果想判别这个糯米鸡是不是真的,吃一个就知道了,如果里面有鸡肉的话,这是真正的糯米鸡,如果里面不一样的话,这个糯米鸡是普通的粽子,广东糯米鸡很好吃,早餐的价格也有点贵,大家有空到广东去吃一吃。
土豆炖肉,在广州土豆炖肉到处都有,早上吃土豆炖肉的话可以说很好吃,吃哪个都满意,食材很简单,用小麦粉做的土豆炖肉加上剩下的食材,很好吃,先做面粉和团子,然后做面包,烤成两面的金黄色,然后取出年糕中的一个,嘴巴合在一起,放入喜欢的食材调味就可以了,超级简单好吃,去广州的话,一定要吃一个,不那样的话,就不知道肉里像蒸面包一样好吃的味道。
肠粉,这是广东最受欢迎的早餐美食,肠粉是用米糊蒸制而成的,根据食客的喜好加入不同的馅,肉、蛋多,汤也有香辣的新鲜味道,食客可以自己选择什么,肠粉的制造复杂,所以价格也很实惠,更关键的是肠粉的制造花费时间极少,可以说马上会最好,无论是包装带走还是现场吃连带着吃都是那么几分钟。
广东虾饺,这也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在广东,大茶馆、小茶馆、大饭店也大多有这种菜,广东的虾饺主要用澄澈的粉做皮,是用虾肉和调味料做馅儿蒸熟做成的,虾饺看上去都很透明,吃了之后可以尝到新鲜的虾的味道,看起来也很漂亮很好吃,去广东的话,不能错过这个好吃的。
古代有小麦吗
有,小麦是北方主要农作物。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山粮糜子酒52度18年的多少钱一瓶
、山粮糜子酒(花开富贵)市场参考价:136元山粮糜子酒(花开富贵),如牡丹,雍容华贵,一抹红情,结情愫!52度,500ml,浓香型白酒,1件内含4瓶!是您婚宴,待客的首选用.
关于山粮糜子65度酒价格表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45度泸州老窖精制二曲价格是多少?
2025-07-25 02:10:17口子窖酒价格表「水井坊酒价格表大曝光」
2025-07-22 02:50:43茅台申购值得买吗?一瓶多少钱?(详细介绍茅台热背后的真相)
2025-07-22 02:39:32小酌时光酒39度价格,五粮液玉酒小酌时光
2025-07-22 02:05:47白酒销售问题及解决方法_白酒经销商怎么解决价格问题
2025-07-22 01:57:02